论信息化建设中的哲学(汤海京)

  作者:汤海京
2003/5/19 14:15:17
本文关键字: 理论探讨

摘要:真正的信息化建设的哲学应该是把尽量多的项目、系统以及客户需求等“元素”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整体的、最优化的结果。

论信息化建设中的哲学

汤海京

序言

2003年的夏天,北京正在经历SARS的煎熬,由于与一名非典患者的家属(我的同事)有过“亲密”接触,我也被通知在家办公14天。在这14天里,我从平日里繁重的部门管理和研发管理中解脱了出来,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下,静静地坐在清华校园里、荷塘月色旁,回忆着2年多来联想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经历,读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边想边写,才有了下面的这些文字……

自述

我是一名来自国内大型IT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做软件研发出身,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是地地道道的理工科出身。虽然从小喜爱历史和文学,在工作中也经常尝试站在哲学的高度去思考问题,但一直迫于自己的理论底子太薄,每到关键时刻,总感力不从心,于是乎也犯过一些类似于杜林先生的“高超的胡说”的毛病,只是不如人家手段高明罢了。

自从听了清华大学刘元亮老师主讲的“自然辩证法”一门进修课,自己感觉充实了不少,而且这种充实不是简单的横向知识的堆积,而是纵向知识的一种拓展,或者说是一种心灵版图的扩张,使得我有了一种“上了一个档次”的感觉,同时,对我以前掌握的一些知识和经历过的事情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不知不觉间,我在联想参与信息化建设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按说应该写一些东西来纪念自己的这段经历,但从新年伊始到现在,我居然拿不出任何像样的作品,究其原因不过有两个:一个是管理工作的繁重和压力使得自己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写作;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的理论基础也还需要提高。14天的在家办公,恰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使得自己有时间、也有心情去阅读一些理论著作,思考一些问题。

顺便提一句,我虽然是搞IT管理的,但算不上经验丰富,更不是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这里谈论哲学显然有点班门弄斧的嫌疑,不过写的都是一些真情实感罢了。如果有什么问题,恳请指正。


上篇:信息化建设中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谈起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经历,自己还是有许许多多故事可以讲给大家听的,但我还是想先阐述一下我对信息化哲学的观点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再结合这些故事进行分析。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一个事物,那么就应该本着“跳出画外看画”的原则去把握它,真正的分析方法应该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绝对不能孤立、静止和片面,绝对不能是形而上学的。

分析信息化建设也是一样,首先,你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清楚信息化建设中的“元素”都有什么:比如从人的角度划分有业务方、实施方和监理方等等,从流程的角度划分有立项、需求、方案、设计、开发、测试、上线、运营、维护等等。然后,你一定要本着全面的、联系的和运动的基本原则,来对这些元素进行分析,再结合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得出一套整体的信息化规划蓝图来。

如果你仅仅从某一个项目或是系统本身、站在自己团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信息化建设的哲学应该是把尽量多的项目、系统以及客户需求等“元素”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整体的、最优化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联想集团信息化的那条基本原则“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也就是说,我们所倡导的信息化建设的哲学就是“全面的、联系的和运动的”去看待事物,坚决杜绝“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分析方法。

上边谈到的其实是信息化建设的哲学思想,可能有些抽象,如果把它具体化,那就是一些做事情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只要你和你所领导的团队,看问题和做事情都时刻想到应该遵循上边的这些哲学思想,那么你和你的团队将会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哲学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吧!

我们是作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的软件设计中心信息化研发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和业务客户以及监理单位打交道,如果我们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站在联想集团信息化这个战略的高度上去思考的话,那么一切的一切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力求遵循这个大的原则,从每一个项目经理做起,让大家都能够有一个更高的站位,而不是去计较某个项目组多做一点还是少做一点。其实就这样做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遵循了这个原则的人,恰恰就是这个原则的最大受益者,你会因为当时多付出了十几个人天的工作量而受到客户的高度赞赏,还有的时候,多出来的工作量会为其他项目节省更多的工作量,即我们团队内时常提到的一句笑谈“好人好报”。

再谈谈作项目的流程和规范,其实在2年多的信息化建设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流程和规范,而每一条规范的制定,都遵循了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哲学思想,即“全面的、联系的和运动的”信息化建设的哲学,并且围绕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大原则来开展具体的工作。
比如立项阶段,公司就是在全面的思考问题,站在集团信息化的高度去看哪些项目应该批准,哪些项目不应该批准,什么时候做什么项目,投入多少、产出多少等等。

做需求分析的时候,我们除了软件工程中那些基本的条条框框之外,还加入了上边所提到的那些哲学思想。比如你在做需求分析的时候,要时刻想到之前之后的东西(之前当然就是立项审批阶段,之后就是方案设计阶段),绝对不要孤立的去进行需求分析。和用户讨论需求的时候,你一定要力争去把握客户的核心需求,即我们团队经常说的“用户到底要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等等,这就是说要和需求分析之前的立项审批关联起来,看看当初审批通过这个项目到底是因为什么,做这个项目的核心目的又是什么。

与之后的方案联系起来的原则就是,我们每个做需求分析的人员都要时刻想到要为后边做方案打好基础,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全面的去理解用户的需求,更要将其转化为所谓的“需求规格”,即我们常说的“技术人员能够看懂的东西”。其实,需求分析是做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就好比是一座桥梁,沟通了业务客户和IT人员,而所谓桥梁的真正含义不就是要联系的看问题吗?

再比如做方案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需求规格,那样我们就只能祈求需求不要发生变化,因为一旦需求变更,就会导致大量的开发返工,所以说静止的方案绝对不是一个好方案。我们应该遵循一个大的原则,那就是尽量考虑将来都会发生哪些事情,即遵循“架构设计可扩展”的原则,为许许多多将来可能的发生变化的需求或是新技术预留出接口来。

当然,这种方案设计的思路会大大增加设计的难度和开发的工作量,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我们应该从整个集团信息化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时俱进,即我们经常说的“用户的需求总是在变化,做方案应该多为用户考虑,尽量降低需求变更对方案的冲击”。绝对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用户的需求。

总之,从立项审批、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到详细设计、代码开发以及运营维护,我们都力求遵循用“全面的、联系的和运动的”信息化建设的哲学去思考问题,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来做项目。

2年多来经历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项目,从5大核心系统的建设到优化,从不懂得信息化到了解信息化、理解信息化和把握信息化,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做项目的方法,现在又将其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为的都是能够给自己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则,也为我们团队整理出一套做项目的方法论,让大家都能够在同一个基础上合作,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其实我们学习和应用哲学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吗?

下篇:企业关联应用与EAI是信息化建设哲学的实践者

俗话说,“话好说,事难办”。这话一点不错,上篇中阐述的都是一些观点和方法,以及我的团队是如何运用它们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但是,这些思想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们是2年多来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和认识到的。因此,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前期建设的一些系统和项目随着建设者能力和意识的提高以及IT技术的进步,显得落后了。同时,现在面临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技术和五花八门的信息化系统真是层出不穷,作为建设者,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些新老系统进行整合,让它们能够联系起来,发挥一个整体效应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联想集团的“企业关联应用战略”以及我们的EAI思想和LegendWay(传奇之路)解决方案。

企业关联应用是关联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想集团在LegendWorld上提出的一套技术思想。其核心与上篇中阐述的信息化哲学的思想不谋而合,都是一个“全面的、联系的和运动的”哲学思想的产物。而企业关联应用的核心其实就是EAI(企业应用集成)。

所谓的EAI,翻译过来就是企业应用集成,是将公司内各种信息化资源进行一个有机的整合,使得它们能够像一个整体一样地去工作。顾名思义,EAI正是信息化哲学的实践者,也是企业关联应用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应该“全面的、联系的和运动的”去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哲学思想,把一幅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蓝图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大约在2002财年初,我们提出了一套适合联想信息化建设自身发展的《联想集团EAI方案》,并向公司的首席信息官王晓岩进行了汇报,也得到了她的指导和充分的认可,后来还在她的关心和帮助下开展了公司的“EAI论证项目”。

聪明的CIO们都明白,随着信息化建设向多元化和纵深化发展,公司内部必然会形成许许多多信息化“孤岛”,而每个孤岛的正常运转都在支撑着公司的某个“业务单元”。但是如果公司要开展一项大一点的业务,必然会涉及到2个或2个以上的业务系统,因此,沟通这些“孤岛”,使他们形成一个整体,便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比如我们在2001年到2003年中曾经做过的联想集团供应链管理(SCM)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公司已经有了一套ERP系统,要上一套SCM系统,而要完成CTO(按单定制)或是排产等等业务需求,就必须要将两大核心系统进行整合,否则两大系统是孤立的,无法发挥协同的效应。所以我们及时引入了EAI思想并且提出了LegendWay(传奇之路)的解决方案,不但满足了当时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还为将来的信息化建设树立了一个榜样。

任何的思想和方法都需要有一个实践者,信息化建设的哲学也是一样,作为它的实践者,EAI当之无愧。EAI思想和LegendWay解决方案的推出,其实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让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整合在一起,用一个声音说话,并且为信息化建设应该如何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哲学提供了一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标准。

后记

写了许多东西,觉得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我们应该提倡用“全面的、联系的和运动的”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用“孤立的、片面的和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一切都要与时俱进。做信息化是这样,作人更是如此!

其实写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给自己2年多来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做一个小结,尽量从理论上做一些升华。当然,也是希望能够给我的团队一个指导,让大家都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什么。

最后,也希望能够给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一个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一点,那就是“从世界的本身去认识世界”……

附录:《自然辩证法导言》读书笔记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每个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基础课的学生必读的理论著作,我当然也不会例外。说来惭愧,我是读了多遍《导言》,还作了读书笔记和许多标记,借助这些辅助性的文字和符号,才大致明白了恩格斯在说些什么,才得出了下面的这些文字,请老师指正。

初读《导言》,给我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不清楚是译著的原因还是自己的知识贫乏,好多地方都看不懂,很多典故没听说过,阅读起来相当费劲。后来,我把文章中提到的自己不明白的典故逐个在网上进行了查找和学习,并在书本上作了注释;然后,还在每段的旁边写下了自己归纳的恩格斯的观点以及我的一些感想。这样的多次阅读,使得我大概对《导言》中所阐述的思想观点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认识。
下边是我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

在《导言》的开篇,恩格斯开门见山地说明了他所要论述的对象是自然科学,而且自然科学已经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它开始于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或者是五百年代)并且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这次伟大的变革还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巨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而是完全的处于时代运动中,在实际的斗争中生活着,这为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自然科学同这些巨人有着相似的处境,它也是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力而斗争。那个时候,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就是掌握手边现有的材料,因此,占首要地位的必然就是最最基础的自然科学。

但是,这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总的观点,那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的观点。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困惑,从开始时候就那样革命的自然科学,突然间却站在了一个彻头彻尾保守的自然界面前。究其根源,是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因此,虽然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和材料整理上高于古希腊,但它在理论地掌握这些材料和一般的自然观上却远远落后于古希腊。而当时最高的哲学荣誉,恩格斯把它给了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斯宾诺莎,他的著名成就就是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

哲学家康德首先站出来,反对了“自然界永恒不变”这种错误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不是存在的,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的。他的观点随后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证明。赖尔的理论引入地质学;迈尔和焦耳证明了从热到机械力和从机械力到热的转化;道尔顿的化学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自然科学的不同部门的科学进步共同推动形成了一个新的自然观,那就是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

正如恩格斯在原著中写到的“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创立的哲学思想是伟大的,他们的哲学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人也要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都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和运动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作者联系方式:thjthj@vip.sina.com

责编:汤海京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汤海京 专栏

rss订阅
汤海京,现任北京博越世纪科技有限公司(lemodo.com)董事长兼总裁。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目前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在职硕士,曾任联想集团政府与公共服务事业部技术总监、联想软件信息化服务总监等职务,是联想集团电子政务业务的技术领军人物,以及联想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 他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他还经常在国内主流媒体上撰写文章,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如:《走出“联想”》、《IT服务、以人为本》,《亲历联想信息化》,《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论信息化建设中的哲学》、《SOA:托起商业企业信息化的明天》等文章。2001年,他出版了个人的第一本专著,《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大全》。
最新专题
成都行

成都行亮点 成都行程 智囊团 参观成员 合作媒体 活动咨询..

2015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峰会

大会聚焦 大会亮点 大会议程 重要嘉宾 成都行 赞助合作 ..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