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畅享网微信

李毅中:“互联网+”首先是“+制造业”

来源:互联网  
2015/6/9 15:29:42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传统制造业已走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口。截至今年3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连续6个月利润负增长。创新驱动 如何才能改造提升这一块总资产高达90万亿元的工业经济,事关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前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 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既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又加速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双轮驱动。  

“旧力渐弱,新力将生,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力引擎。”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简称工经联)会长李毅中近日在接受专访时说。  

李毅中指出,中国作为制造大国,传统制造业已走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口。截至今年3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连续6个月利润负增长。创新驱动 如何才能改造提升这一块总资产高达90万亿元的工业经济,事关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前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 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既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又加速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双轮驱动。  

李毅中还指出,要实现创新驱动,必须突破当前的体制与机制束缚,解决好研发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在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行业共性技术及企业技术革新等层面的科技攻关,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  

李毅中强调,在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出路,最终要靠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促进其转型升级。在这方面,奋战在企业一线的一亿多产业大军,是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生力军。

创新驱动

提升生产力要素的质量和水准  

媒体: 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稳步有序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要实现动力转换必然将依靠创新驱动。请问,这是否意味着创新驱动将会代替过去的要素驱动而上升至主导地位?  

李毅中:中央提出,经济发展的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有着深刻意义。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是要素驱动。生产力包含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科技与资金等要素。其中生产资料包括能源、原材料、 土地等资源;生产工具是指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装备,比如构成生产流程的物理单元,及其控制系统;所谓劳动力,现在叫人力资源,既有体力劳动者又有脑力劳动 者,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与职业经理人;资金也就是资本,即创业与发展的资金流,包括资金的融通、筹措与循环;最后一项科学技术,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 力,这一思想与现在讲的创新驱动一脉相承。  

媒体:这是否意味着,对于过去要素驱动的路子,我们将适当扬弃,并有所反思。  

李毅中: 生产力要素与创新驱动不能割裂而是密切相关。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上新台阶,仍然需要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科技与资金这些要素的科学、合理使用。而过去的问题在于,推行要素驱动的方式是粗放型的。在薄弱的基础上,肯定需要一个量的积累。长期以来着眼于规模与总量,比较重视量的扩张,而对于质量与效益重视不够。  

在资源利用方面,过多消耗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生态平衡,资源环境已难以支撑,企业物化成本也大幅上升。

在生产工具方面,短缺经济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企业虽然也注意设备更新、改造,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但对提高装备效率,精准制造重视不够。以至于现在有些企业还在使用30年前的老装备,没有及时淘汰、更新。  

在劳动力方面,强调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文化素养方面重视不 够,对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重视不够。其后果,一是劳动生产率偏低,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够,现在情况已明显好转,三是人工成本明显上升,劳动力成本是10年前的2.7倍。  

在资金方面,对于降低资金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率重视不够。资金短缺、储备不足,经济发展走高负债的路子,企业高负债经营,地方 也债台高筑。虽然赤字率、财政负债总体安全可控,但绝对数很大。再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上个世纪九五、十五期间,大致投入5元可产出1元,而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高达50万亿,当年GDP净增约4.33万亿,GDP要增加1元需投放11 元甚至12元,投资效率明显下降。  

在科学技术方面,研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贡献率不高,创新机制存在问题,这些后面要专门讲到。

实现创新驱动拉动经济,需从五个方面入手  

媒体: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我们已明确提出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的动力,那么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目前需要在哪些方面有重大突破?  

李毅中:第一是科技创新。创新的关键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顺畅,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契合紧密。我国科技创新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科技转化率、科技贡献率仍然不算高。专利数量不少,但发明性专利比例低,以至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约有一半受制于人。科技创新要强调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会关起门来,排斥国际先进科技与管理,但有一定基础之后更要重视自主创新。  

第二是产品与服务创新。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产品与服务的品种与质量,凝结了科技与管理的成果,而且还可以创造消费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是管理创新。企业管理讲究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信息化管理,管理覆盖全过程。其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根本性的制度安排。  

第四是产业创新。从工厂到公司,从企业法到公司法,从企业职能部到事业部,科学、现代、网络化的组织创新日新月异。产业链不断完善,互联网时代新模式层出不穷。  

第五是商业模式创新。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都提出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与业态创新。生产模式由过去的少品种、大批量,衍生出多品种、少批量,规模化生产向柔性化、社会化、网络化生产转变,个性定制正当风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商业形态蓬勃发展。  

以上5个创新,必然促使生产力要素优化升级,从而实现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资料方面,创新能促使资源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保护生态。工业文明不一定只是消耗资源,其实也能维系资源,甚至创造自然财富。消耗少了,排放少了,大自然能自我修复,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可相互促进。  

生产工具方面,创新能使生产装备与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具的效率大大提高,使精准制造、精益制造、极致制造、敏捷制造成为可能。  

劳动力方面,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可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换人,人控机器”,可通过远程教育、仿真模拟等现代手段更好培 训,各种孵化器可培养大量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我国劳动生产率2014年人均为7.23万元,比上一年提高了7%,成绩虽然可喜,但是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 较大或很大差距。通过创新提高劳动力与人才要素的质量还有很大空间。  

资金资本方面,创新可提高资金周转率与使用效率。中国可以把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储蓄盘活增值。国家提倡建立各种基金——包括转型升级基金、新兴产 业先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这些基金的来源是多元的,是更多吸引民间资本的混合型基金。当下正热的PPP模式也是一种创新。  

科技方面,科技是 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是中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必由之路,而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  

由此可见,创新驱动与生产力要素密切相关。创新驱动最终落实到提高生产力要素上来,以创新驱动提高要素的质量、水平、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共3页: 上一页1 [2] [3]
责编:樊晓婷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