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求知的态度问题:要学习,先学礼

  作者:马东方
2005/10/11 18:53:16
我比较早地感觉到了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价值,多读了一些书。现在,我对东方文化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深深地被其所吸引,醉心于此。

本文关键字: 东方看世界 AMT栏目管理

谈求知的态度问题:要学习,先学礼


我比较早地感觉到了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价值,多读了一些书。现在,我对东方文化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深深地被其所吸引,醉心于此。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中国文化方面,我除了与古人、前人、内人为友外,偶尔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希望能引导人发现中国文化的价值,多几个能够交流的同道。


对于我这样执著、醉心于中国文化,周围相处多年、“知根知底”的同事、同学、朋友从开始是不解或善意的嘲笑;现在玩笑中也偶尔向我表示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很重要的一个乐趣就是有共同的话题可以和朋友讨论。在这样一个对中国文化孤独、冷漠的环境中,能有人表示出兴趣,虽非“高山流水遇知音”,也已经令我出乎意料的惊喜了。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会脱口而出“你要是想学习就向我请教啊,我会告诉你的!”。看似调侃,实际上我说这句话是有原因的。我知道以我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如果朋友们真的想了解,确实应该采取虚心求教的态度,只有虚心才能有所了解

不过这样一句话,带来的往往是善意和宽容的笑。宽容是基于多年的朋友和同事的交情对我狂妄说法的包容。但从笑声背后,我读出了不同的想法,有其实不相信中国文化的:给根杆就爬,跟你客气一下,说你胖你就喘起来了!有相信中国文化或将信将疑的:你知道一些也不应该这样狂妄啊,中国文化不是讲谦虚吗,
AMT文化不是讲共享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探讨、共享而已,怎么能大言不惭地说让人请教呢?怎么就觉得自己的一定是对的呢?互相探讨探讨嘛。

对于其实不相信中国文化的朋友,所谓感兴趣的话虽然是言不由衷,但可能是想给我点鼓励或调侃一下,我非常感谢。

对于真感兴趣又真想跟我了解中国文化的朋友,我要说的是:你要是真的不了解中国文化又想向我了解,就应该采取虚心求学的态度。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真自己想学,又不虚心请教,难道还要让我求你学不成?即使我求你学,主动跟你讲,你也不会从我这里得到什么!(话说得直了点,直接的说法更容易理解。)

我觉得,要学习知识首先要端正态度:诚意正心、虚心认真,诚敬才能致知。

求学的态度:诚敬致知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你以礼表达了你想学的意愿,我没有不教你的。但如果没有表达呢?对不起,不能教!

实际上孔子说的“束修”,我说的请教,是一种礼。一方面是对学习意愿的表达――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要学呢?另一方面是表达学习的诚意和敬意。

我不轻易向人讲我的看法,不是我共享精神不够、保守,不主动去共享,对朋友、同学不够意思;多年的朋友,也不是“礼”的计较。而是我认为在对方将信将疑的时候我主动讲出来的东西对人的作用不大。“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白费口舌。

荀子说“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孔子还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都是一个道理,不问而告之、说错了对象、说的程度超出了学习者的程度,都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事实上,五伦是自学还是向人学习,学习任何你不懂的事情,首先都需要认真虚心,你才可能真正地学到想学习的东西。

长期以来,我发现现在有很多怪现象:教学不分,教不叫“教”,学不叫“学”,叫“共享”;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变成了互相平等、互相探讨;做培训,老师不想着如何深刻理解自己教的内容,只是变着法地想着如何“互动”,让学生高兴;听的人学不会不怪自己,怪讲的人不会教,不会表达――讲得太差了,没把我讲懂,回去好好下下工夫吧!师道尊严丧失殆尽。

实际上,大多数人有一种错觉:知识是可以共享的,能认识字就能读懂书,能读懂书就能理解意思;人与人是平等的,你这方面比我知道得多一些,我也有自己的特长,我为什么要尊重你?


我个人的体会是,我所获得的所有知识、经验和体会,无一不是通过主动学习、思考、体验得来的。人与人之间能共享的只是信息和文字,不经过个人主动的思考和学习,这些文字和信息对人毫无用处。不主动去学习,巨大的知识库对人来讲只是一潭深不可测的死水。

举个例子,在共享的文化氛围中,
AMT积累了中近6万篇几乎无所不包的文档,经常举行三讲、培训,有人主动地共享、讲解自己掌握的知识。但结果怎么样呢?还是经常有人报怨缺乏所需要的知识――你在报怨之前,认真、主动去学习了吗?去向人请教过吗?与其报怨,你还不如说,“我想学习XXX,希望有人教我”,或者直接找到人,请他教你。如果你有这样真诚的求知态度,很少有人会不教你。

确实,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但这应该是双方互相尊重的理由,而不是互相平等、不尊重的理由。上个世纪有北大有教授间为求学而下跪拜师的事情,就充分表现了对知识和老师的尊重态度。

我认为,对于学习,不采取一种认真、虚心、尊重的态度,是不可能有什么收获的。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说的就是读书的态度问题――只有借来的书才会专心、认真地读,才会有收获。

我的
blog标题是“诚敬致知”,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对待学习的认真、虚心、尊重的态度。

认真是对学习这件事本身而言,真的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觉得需要学,想去学,郑重其事去学习。

虚心是一种心态,如果一个人内心满满的,就像一个装满了水的瓶子,或者一个封了口的空瓶子,还能指望装进去什么新东西呢?

尊重首先是对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人呢的尊重,古人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你本身对你想学习的知识不尊重,对知识的拥有者不尊重,你怎么指望让人来相信你是真的要求知呢?指望人能够认真教你呢?

可悲的是,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很多情况下我们不以无知、学不会无耻。要求知而又无礼。求学没有尊重老师的态度,学不会是教不好,教的人为了赚钱也就罢了,若是真的求知,谁愿意真心去教?

所谓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求知者对学习这件事本身、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敬”――认真、虚心和尊重。

我们可以把认真、虚心、尊重归纳为“诚敬”,就是说你对学习这个事情要心诚,要敬自己、敬他人、敬学习这件事,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获得知识和体验。

这方面我有很多切身的体会。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在飞机或火车上看书,因为我发这时候看书效率是最高的。我发现平时看的时候感觉平平无奇的内容会忽然间变得很有内涵,平时觉得“不过如此”的咨询报告或文章如此蕴含深意。为什么呢?我发现自己在飞机或火车上无处可去,别无选择,只有专心致志地认真看书、思考。思维一下子变得活跃,任何书都能看出它的好处和不好的地方来。

在读
MBA期间,我可以说“学习”了很多企业管理的框架,可很多工具和框架当时的感觉是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是模模糊糊记住了一些名字。等到做咨询用到了,反复思考,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在商学院中,我只是共享到了一些信息,而真正的“学”,是在用的时候,是在开始认真对待这些模型和框架的时候。

对于中国文化,以前,我仅仅是抱着增加些常识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一些字、一些词、一些句子;现在我带着自己的信仰去看,看到的是深刻的思想,多少体验到了一些与古人精神相往来的乐趣。

对于求道问学,儒家文化中强调“诚敬”字,佛家也讲“心诚则灵”,说的就是态度问题,这是求知的第一步。

要学习,先学礼

这种诚敬求知的态度,应该是求知者在自知无知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是一种“礼”,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和尊重。

古人重礼,“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为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让人更和谐,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在古人那里,学礼的需要是自觉自发的,主动学习的。礼是不需要也不应该你要向其请教的老师去教的。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一个悖论:我本来就不知礼,也不知道与人互相尊重,这样就没有人愿意教我;没有人教我,我就更加地无礼
……

我想打破这样的循环,因此说:你要想知道就向我请教呀!直接提醒人要有“礼”,看似无礼,实属无奈之举。

我实在不希望与人交往时不断提醒对方要采取合适的礼节,要讲礼貌、要互相尊重。

要学习,先学礼。

责编:马东方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马东方专栏

rss订阅
马东方先生,拥有多年的企业管理及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在IT规划、绩效管理、知识管理与信息门户、企业信息化项目组织、高级管理培训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曾成功领导、参与为多家知名企业(如天音通信、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海关总署、中国电信认证中心、精伦电子等等)提供企业管理及信息化建议,曾为多家企业提供高级培训。同时,领导和参与了AMT《信息动力丛书》之《掌控资源――管理信息化全球知名机构精选》的主要著作。 主要培训领域:管理模式与前沿管理方法、IT规划、咨询方法与项目管理、电子政务等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