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畅享网微信

互联网经济,从量变到质变

来源:《互联网周刊》  
2014/11/10 15:42:49
互联网这件好事,在涌入大量投机者后,难免变味。经验告诉我们,泥沙俱下中对于互联网的叫卖喧嚣,一遇风吹草动,很可能转化成对互联网的躲避撇清。有过纳斯达克网股崩盘经历后,我们不免长了许多见识。此刻最好的办法,是专注互联网经济本身,而非受投机左右。

本文关键字: 互联网
 
这是一个噪动的时节,空气中都弥漫着互联网的味道。仿佛开口不谈互联网,读尽诗书亦枉然。互联网这件好事,在涌入大量投机者后,难免变味。经验告诉我们,泥沙俱下中对于互联网的叫卖喧嚣,一遇风吹草动,很可能转化成对互联网的躲避撇清。有过纳斯达克网股崩盘经历后,我们不免长了许多见识。此刻最好的办法,是专注互联网经济本身,而非受投机左右。
 
让我们先静下本心,荣辱不惊地参悟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经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借鉴工业经济的说话姿势
 
对互联网经济略为入门又不甚了了的人,说话有个习惯,往往言必称互联网3字--带着很强的技术味--先是技术,后是技术应用,再后是技术产业等等。但这种话语,很难说服最该说服的人,例如在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人。这倒不是由于这些人特别顽固,而是因为言说的只是皮毛。当然,互联网才发展20年,说不到点上,不足为怪。
 
如果以1765年珍妮纺纱机为工业革命序幕的话,10年后即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已不象我们现在谈信息经济那样,满嘴技术味,而专注于经济本身。到了1890年出版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对工业经济的理解已完全专注经济本身,而不再提工业技术、工业技术应用、工业产业发展的经济。就像煮的是脱净毛的猪一样。而互联网经济发展20年后,我们谈互联网经济,还像在煮没脱净毛的猪一样。
 
工业经济话语中“脱毛”处理干净是在1933年。同一年出版的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是对工业经济本体问题的最后一次争论。争议之点在于,差异化到底算同质性问题,还是异质性问题。罗宾逊夫人认为是同质性问题(因此应是完全竞争的从属性现象),张伯仑认为是异质性问题(因此应是独立于完全竞争的现象)。这场争论最终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垄断竞争理论纳入同质性轨道而告终。这意味着什么是工业经济的争论,在理论经济学上最终盖棺论定,是以把差异化当作无差异的特例,纳入无差异体系而告终的。它最适合支持的政策是以无差异的传统中国制造为主,差异化的中国创造永远不要反客为主,即使产能过剩也不改初衷,一意孤行追求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高。
共4页: 上一页1 [2] [3] [4]
责编:李玉琴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