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协同商务热的冷思考(by AMT 李际)

  作者:李际
2002/9/3 11:40:24
本文关键字: 理论探讨 协同商务

摘要:中国的企业已经迎来了协同商务大规模应用的春天!”中国似乎永远有一种“运动”的热情,这种大运动的作风参照历史经验实在值得慎重。

对于协同商务热的冷思考

by AMT 李际

最近,协同商务成为媒体报章关注的重点,国内某知名厂商也打起了“协同商务”的大旗,各种相关的研讨会也纷纷见诸报端……这一切的一切彷佛都在暗示:“中国的企业已经迎来了协同商务大规模应用的春天!”中国似乎永远有一种“运动”的热情,这种大运动的作风参照历史经验实在值得慎重。既然,协同商务已经是炙手可热,自然也不需要笔者添砖加瓦,我就泼一点冷水降降温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协同商务理论的发展轨迹。协同商务并不是这几年才从天而降的,协同商务的理论原型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初虚拟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的理论大致是指各个独立的企业之间建立动态的临时合作来完成业务。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动态,二是跨企业。动态的意思是企业间的这种合作是基于当时的利益的,因此在完成业务后这种合作自然也就终结。下一个合作对象完全视业务的需要而定。跨企业的意思是合作完全是两个甚至多个独立个体间展开,彼此并没有固定的关联性。

管理理论是服务于经济的,自然也不可能脱离经济的深层次影响。虚拟组织的背后其实反映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刻变革。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企业面临史无前例的市场范围最大化,同时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竞争烈度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现市场机会,急速发展;一方面还要最大限度的捍卫传统领地,击退进攻。任何一家企业,即使是通用汽车这类全球行业的领导厂商也独木难支。所以,这种完全基于利益与任务的虚拟组织理论也就应运而生。沿着虚拟组织的两大观点,延伸出了当前非常时髦的两大应用,动态观点直接导致了动态企业模型的理论;而跨企业的观点直接催生了供应链理论。随着理论的发展与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协同商务的诞生也就在98年呼之欲出并最终水到渠成了。

其次,我们观察一下国外的应用状况。其实,这些发展与变化早就得到了国外厂商的注视,并渐渐地在产品储备上予以应对了。PTC(美国阐述技术公司)是一家在原AD/CAM/CAE领域首屈一指的厂商,做为世界软件企业第六位与美国历史上第二家自公司成立后十年内销售额突破10亿大关的企业,其在原领域的统制地位就像SAPERP领域的统制地位一般。PTC早在99年就推出了其革新性的产品,WINCHILL。WINCHILL就是体现了协同商务的概念,其把传统的产品设计引入了协同与虚拟的应用。PTC甚至从原先仅仅注重产品设计向产品制造等后端延伸,并最终从产品的角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CPC(产品协同商务)!最近全球知名的航空器制造企业-波音牵头成立了行业联合网上采购中心。汽车行业也纷纷建立了类似的应用。协同商务已经成为新的争夺行业资源与行业垄断地位的战场,就像当年的托拉斯或者康采恩对于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一样。

前面我简单地回顾了协同商务的产生与发展,并从产品与企业两个角度介绍了在国外的应用。接下来,我把视野转回中国,看看中国的客观情况是不是与国外完全相同,我们是不是可以真的“跑步进入WTO”。

对于任何现象的研究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国情,就失去了基础。中国现有的经济国情有怎样的特点呢?

1、经济分布严重失衡:东、中、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4.6%、30.9%,54.5%,其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比重,1978年为52.6%,30.8%、16.6%,到1998年变化为58.3%、27.9%、13.8%;

2、经济构成以中小型经济为主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版)与其(2000)版的数据比较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中小型、特别是小型企业与经济依旧处于主流位置;

《中国统计年鉴》各规模企业群体所占产值比较

1991

2000

大型

36.02

44.71

中型

19.96

12.48

小型

44.02

42.81

3、行业多且比重分散:同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版)与其(2000)版的数据比较甚至可以发现其比重分布正在向发散而不是集中的趋势发展;

4、经济水平与基础薄弱:在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中也有相似的结论,“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这些问题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

以上是对于中国经济与企业的宏观性描述,这些在微观上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中国特色”:中国企业缺乏制肘产业链的巨无霸企业、中国经济缺乏健全健全的信用体系、中国的资金与货物周转率偏低……当然,中国经济绝对没有这样悲观,不过这些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企业缺乏制肘产业链的巨无霸企业,所以没有可以控制与主导协同商务的充足主体企业;因为中国经济缺乏健全健全的信用体系,所以没有企业愿意按照协同商务的理念彼此开放属于商业机密的内部信息;中国的资金与货物周转率偏低,所以协同商务的效率还无法真正发挥……一言以蔽之,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协同商务的“生态圈”。想想电子商务在中国目前的尴尬处境就知道我所言不虚了。

最后,我想在提供一些个人建议,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是要夯实基础。企业目前还是应该集中精力把自身的内部问题整顿好,做为发展方向的协同商务可以做为远期计划而不是当务之急。

其次是要实事求是。每个区域、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秀模式,世界上绝对不存在唯一的答案,企业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制定独立的发展战略,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

最后是要客观报道。媒体与部分厂商应该本着客观的态度去进行宣传报道。我宁愿相信目前这种对于“协同商务”的跟风是媒体与部分厂商出于推动中国企业飞速发展的良好意愿而不是一己之私。但是一定要坚持客观报道,注重报道的深度。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一拥而上而忽略了客观适用性的现象再次发生。

总结而言,我并不认为当前中国的企业适合大规模地开展协同商务,这种宣传论调甚嚣尘上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会有负面作用。

作者联系方式:shrickylee@kingdee.com

责编:李际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李际专栏

rss订阅
李际,早年就职于某知名跨国企业并担任基层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实际管理经验。现常年从事于以ERP为核心的管理软件与咨询服务的市场推广与项目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多项大中型项目的工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业余积极研究管理与经济理论并发表过大量的作品,也是国内许多专业媒体的撰稿人与行业组织的成员。其特点是观点新颖、有独立见解、能在深层次上分析各种现象与理论。
奔跑吧!企业级移动应用

2013-2014年,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在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发力;BAT纷纷进入,不断拉低移动应用门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企业已经意识到移动互..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