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全球外包市场萎缩危机,探求我国内需市场突破点在离岸市场全面受阻的情况下,把目光转移到国内,大力发展在岸市场,扩大内需,成为了当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当务之急。 在离岸市场全面受阻的情况下,把目光转移到国内,大力发展在岸市场,扩大内需,成为了当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当务之急。不过,这种看似迫不得已的市场目标的转移却为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提供良好的机遇,将更多的经历放到内功修炼,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专业能力,积累经验,吸引产业转移和企业投资,为迎接第二次产业高潮做好准备。 —— 鼎韬服务外包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张迪 在上一篇的鼎韬观点中,鼎韬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当前全球服务外包离岸市场全面萎缩时期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做了初步分析。鼎韬认为,产业环境尚不成熟、缺乏有力的外部推动力、以及潜在发包方缺乏发包动力这三大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内需市场的增长。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其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依然对全球经济以及各个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就服务外包业而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不断紧缩,中国经济“硬着陆”造成了巨大的潜在的风险;而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以及社会化商务等新兴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变革,将全球的服务外包产业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大变革时代。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环境虽谈不上每况愈下,但也足够危机四伏、令人忧心忡忡了。由于欧美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兴起以及内包的重启,使得我国对欧美市场的外包业务呈大幅下降趋势,而对日业务也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不断摩擦和冲突中变得日渐萧条。据统计,我国2012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38.5亿美元,同比增长34.4%,相较于2011年65.0%的同比增长率低了30.6%个增长点。增长势头明显放缓。我国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离岸市场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难以预料。因此,鼎韬认为,在离岸市场全面受阻的情况下,把目光转移到国内,大力发展在岸市场,扩大内需,成为了当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当务之急。不过,这种看似迫不得已的市场目标的转移却为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提供良好的机遇,将更多的经历放到内功修炼,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专业能力,积累经验,吸引产业转移和企业投资,为迎接第二次产业高潮做好准备。 因此,鼎韬针对上一篇观点中所提到关于中国在岸市场迟迟无法全面开启的三点原因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措施以寻求内需市场的突破与爆发。 政府发包先试先行,伴随政府政策引导 在服务外包内需市场迟迟无法打开局面、释放大量外包需求时,政府应充当开启内需市场的先驱,从能够直接掌控的政府及公共事业服务外包本地市场出发,以身作则,先试先行地加大政府及公共事业内需的释放力度,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企业与社会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应用和市场规范性的加强,提升本土企业的发包意识和意愿,激发国内潜在市场需求。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政府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因为政府部门蕴藏的巨大的发包潜能和发包需求。由于政府内部存在庞大的部门体系以及复杂的组织结构,因此尤其需要信息部门的连接,从而将政府内部的资源和信息快速高效地在政府内部进行资源共享,所以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必将会产生巨大的外包市场需求。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虽然2011年中国政府行业对IT投入的464.9亿元同比2010年下降3个百分点,但是在诸多新理念和新技术的驱动以及不断实施的新项目的推动下,政府IT投资规模将会在未来数年内出现大幅上涨,激发出更大的发包需求。而政府部门的发包量的大幅度增长将会成为内需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应地,服务外包的发展也会对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起到推动作用。 另外,在政策制定的角度,政府也充当着决策者和实施者的角色。服务外包内需释放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意志和选择是最终决定服务外包本地企业市场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在充分尊重企业自身选择的基础上,采用政策引导的方式促进企业观念的改变。中央政府应带动各省市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内需市场,持续地研究制定针对资金补贴、人才培训、税收优惠减免、资质认定等多方面有助于内需市场发展的相应政策,并加快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建设,完善服务外包内需市场的发展环境。 搭建集成式产业平台,鼓励接、发包方积极有效对接 专业的服务外包产业平台需要依托的是开放性和集成性的电子化平台,以发包商为重点来整合资源,围绕发包商的需求构建平台架构及服务体系,通过平台聚集并整合信息、市场、资金、企业、人等各类产业核心要素并实现各要素在平台上的互动,形成完善的在线产业生态系统,并打造成为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集散平台和产业交流平台。因此,应对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打造集成式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平台,将有助于发包企业和服务供应商实现有效对接,促进发包方快速高效地寻找潜在买家。另外,从宏观角度看,平台的建立将有效填补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体系的空白。同时,对于完善产业链,促进市场化发展以及整体产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完善人才体系,优化升级人才结构 鼎韬认为,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其质量和适用性关系着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以及市场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水平。提供满足产业发展持续需求的人才支持体系将成为产业环境建设的首要工作,这要求社会、政府、产业、企业等多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合作。首先,社会应持续对服务外包产业进行全面的知识和常识的普及,加强社会认知度。同时,增加外包企业与广大群众的接触、互动机会,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及动态,跟上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需求。产业层面,应大力构建区域服务外包产业人才供应链,实现人才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而政府在人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整合高校、培训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外包企业,分别从人才培育、人才流动和人才服务三个层级加强投入,推动人才体系的平台化、标准化和系统化进程。对于企业来讲,需建立保留、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坚持推行以激发员工展现自我卓越的绩效文化理念与实践,发掘每个人的潜力,使每个人在工作中不断增加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不同途径,使员工感受到他们的个人价值得到公司认可,全面提升员工在公司的长期回报与持久发展。
责编:李红燕 ![]()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