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电脑都叫超极本 英特尔出台相关规定10月11日 北京消息 个人计算设备的发展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各大厂商持续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推陈出新,经历了百家争鸣、百花齐发的PC时代。超极本的出现开启了个人移动计算设备的新纪元。但并非所有轻薄的笔记本都叫超极本,万事万物皆有法可依,所谓“法”便是规范。超极本亦如是,何为超极本的“法”?笔者认为玄妙之处在于“极”。 对比下来,不难发现,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和超极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革命性的推动了移动计算的进化,追求极致的“Intel Inside”仍然持续着旺盛的生命力。 “极”之外延: 移动互联新需求,PC、平板二合一 移动互联时代对终端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特尔以满足消费者体验和推动产业升级为出发点,以超极本的规范化成就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全能利器。规范并非限制,有了规范,恰恰成就了创新的乐土。已经可以看到在超极本的平台上,以英特尔为表率,行业合作伙伴们发挥了极致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消费者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超极本设计和产品。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基于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超极本已经有70余款上市,而从2012年到2013年,至少会有140款左右的超极本上市,其中大约40多款有触控功能的超极本会在2012年底上市,其中还包括多款变形超极本产品。 超极本正在经历不断的蜕变与成长,在不断挑战自我,超极本已经呈现出触屏、滑盖、可插拔等创新元素,PC、平板二合一的时代已经来临,可以预见,超极本以极致体验为核心,将创造无限可能。在此过程中,超极本为推动产业创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超极本,用户的体验被激发,通过超极本,合作伙伴的新机会也涌现出来。实际上,自超极本概念在2011年COMPUTEX上诞生以来,它的生态系统也正在不断演进的历程中。如果说2011年,超极本的诞生给了PC厂商一次突破自我、发现新大陆的机会,那么2012年,随着触控和变形超极本的到来,对于PC厂商和供应链厂商来说,则是驶入蓝海的新机遇。 采用了22纳米制程技术和3D晶体管技术的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上市是属于超极本的一个引爆点。此后,2012年8月的“英特尔零部件厂商大会”则是第二个引爆点——这是专门针对超极本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大会,2012年已经是第二届。在这次盛会中,与会者近千人,供应商百余家,其中80%是中国内地企业,他们对超极本市场预期高度认可,非常期望与英特尔一起探求新的合作模式和产品设计理念,当然,他们也期待利用超极本的机遇,参与到标准形成的过程之中。此次大会着重探讨了超极本在形态和设计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触摸屏、超薄结构、超长续航电池以及超极本金属结构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英特尔零部件厂商大会之后,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敏锐的公布了针对国内制造业板块的增长分析,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超极本的炙手可热。据证券时报网分析:“目前A股明确受益的是机身外壳、LCD面板和锂电池三个行业。这当中成本占比最高的是机身外壳,超极本将采用轻薄金属外壳代替传统笔记本主流的工程塑料、碳纤维材料外壳;国内领先的LCD面板的制造商中,已有数家企业与英特尔合作,开发出不同尺寸产品。英特尔为超极本设立了规模达3亿美元的基金,用于对开发超极本相关产品和技术的软硬件厂商进行投资或联合开发,因此后续除关注超极本销量数据情况之外,还应当跟踪合作厂商供货进展。” 看到这些,不禁再次让人想起多年前英特尔迅驰成功之后的经典行业感悟:“三流公司做产品,二流公司做品牌,一流公司做标准”,在一个行业里,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参与者,意味着话语权和领导力。十年前,迅驰刚一亮相,就成为“无线上网平台”,没有贴上迅驰标签的笔记本电脑将难以进入主流行业;如今,要想在PC行业不落伍,怎能不参与到超极本的机遇中来?。2012年9月的IDF上,英特尔展示了下一代芯片Haswell,并预言未来的超极本将走向15毫米的厚度。这3毫米的变化,对消费者而言,是更加极致的轻薄便携体验,对产业来说,是又一次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契机。 英特尔一直以来都是产业创新的推动者,它并非只做处理器,从迅驰、到奔腾,再到酷睿和超极本,可以看到英特尔始终是在推动产业向前发展,是产业的推动者和开拓者。在规范超极本的过程中,英特尔不仅仅是规范的制定者,更是实践者。超极本描绘了未来PC的发展方向,而对它的规范和要求绝不是对一款产品设限,而是让一个品类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极”有极限之意,《易传》有云 “无极生太极”,极是从原点爆发的极限时空与无限可能。超极本之“极”与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不谋而合。超极本的诞生,是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移动计算设备的需求为出发点,外在极致轻薄,内在极致体验成就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利器。而在超极本背后,是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断努力和创新,英特尔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超极本所呈现的先进移动计算技术、理念和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英特尔带领全行业不断探索,与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碰撞出了异曲同工之妙,规范了超极本的“超极”之处,将“极”字展现的淋漓尽致,用“极”之内涵和外延,让超极本有“法”可依。 责编:赵龙 ![]()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