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毒苹果”消“毒”?苹果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光鲜、时尚,人们对于苹果的创新赞叹不已,其灵魂人物乔布斯的辞职成为全球前所未有的关注焦点。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它的业绩带给“过冬”企业一个正面的信号。而另一方面,它却是对人体有毒的、对环境有污染的,苹果因为其疑似供应商的污染问题而受到环保组织的抗议,迄今为止,苹果的回应是无力的。 8月31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文、自然之友、环友科技、南京绿石等5家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发布了苹果公司供应商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苹果的另一面2》,报告称苹果公司的污染排放正随产量扩张而蔓延,严重威胁了当地环境和公众健康。加上环保组织于1月20日发布的一期报告《苹果的另一面》,两次调查发现共有27家苹果供应商先后出现环境问题。 事实上,从去年4月开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文、自然之友、环友科技中心等36家民间环保NGO通过实地调查,发现29家国际知名IT企业产业链中的生产企业存在重金属排放超标的问题,并陆续发布调查报告,并先后与这29家企业进行沟通对话, 其中的多数企业随即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并开始利用公开监管信息,推动供应商建立环保责任意识,控制生产和采购造成的污染扩大问题。 如西门子公司开发了一个程序,可以自动将其供应商名单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污染地图”数据库收录的企业监管记录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有违规的供应商,西门子将向这些供应商发送电子邮件,要求其迅速与环保组织联系,公布整改措施,否则将有可能失去与西门子合作的机会。 诺基亚则建立了供应商检索机制。包括诺基亚将严肃跟进存在环境违规问题的供应商,并促使其整改;在审核新的供应商时,诺基亚会通过环保组织“污染地图”数据库核查新的供应商是否有违规记录;在年度审核时,诺基亚会通过数据库核查供应商的环境情况,以确定审核重点。 唯有苹果公司以“不能透露供应链信息”为由,拒绝正面回复。 在《供应商行为准则》中,苹果公司对有害物质、固体废弃物、废水和雨水、废气等环境影响也有详细规定。但是调查却发现苹果供应商屡屡出现环境违规问题,环保组织认为,苹果在其《供应商行为准则》中确保生产过程对环境负责的承诺已成空话。 而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环保组织曾多次联名给苹果公司写信,希望建立对话机制,讨论并促进供应商企业的环保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苹果的任何正面回复。 直到8月31日早晨,《苹果的另一面2》公布前夕,苹果公司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来了一封邮件。这封来自苹果供应商责任部门的邮件称,苹果公司将根据环保组织的报告内容,去了解相关供应商的环保情况,苹果公司也愿意与环保组织建立对话机制,并希望通过私下电话会议的方式进行沟通。 专家认为,这是积极信号,品牌商应对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负责。 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清华大学博士郭沛源表示,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有一些理念涉及到品牌商的责任问题,称之为“生产者的延伸责任”。“其实这里的生产者不是名幸电子这种生产供应商,而就是苹果、诺基亚这样的品牌商,品牌商的责任是有延伸的,不仅仅是它所控股的那个业务的流程。” 郭沛源认为,品牌商既然生产了产品,应该对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负责,并确保生产过程中不用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能力越大,责任就随之越大,苹果有足够的影响力去影响它的供应商,它就应该承担这些责任。”郭沛源说。 不过,仅仅指责苹果公司有失偏颇。 香港学者吴木銮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几乎所有的政府都面临着招商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压力。但相比其他国家,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投资方面表现的“饥渴”程度特别突出,因此其“让利”幅度也让人吃惊。 地方政府使用各种方法来吸引外来资金。许多地方政府要求“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套工作班子负责”。从一开始,招商引资就由一些部门或者工作班子进行负责;如果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管领导就会出面协调。一些与招商引资无关的行政部门也被卷入到招商大军来,甚至一些公检法机关也要承担招商任务。“招商引资”的数量还需要立各种军令状,完成不了有可能丢“官帽”。 因此,只要企业能创造产值、推动当地生产总值的增长,许多地方政府都愿意引入。不难看到,一些污染大户在一个地方遇到重大环保事故,其他地方政府就主动邀请其搬迁到另一地方,继续其“污染事业”。地方环保部门本来可以起到遏制地方政府的作用。遗憾的是,受“人财物”等因素制约,地方环保部门时常成为维护当地污染企业的机构。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毒苹果”才能在国内很多地方大行其道。 吴木銮认为,地方政府之所以对生产总值等指标如此着迷,在于一整套激励机制出现问题。 好在中央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着手调整各种考核指标。比如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国家要求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在具体的指标方面,人均生产总值是预期性指标,而约束性指标主要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等。 如果这些考核指标得以落实、严格执行,那么“毒苹果”事件将有望减少。 责编:流沙 ![]()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