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模式(蓝海林,谢洪明,蒋峦,余志良)

  作者:谢洪明
2004/3/19 11:27:15
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战略更重要。该如何制定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战略呢?本文介绍制定企业技术战略的产业组织模式和资源基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模式的整合进行探讨。

本文关键字: 运作管理

摘要: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战略更重要。该如何制定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战略呢?本文介绍制定企业技术战略的产业组织模式和资源基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模式的整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 产业组织模式 资源基础模式 整合

1.前言

企业的技术创新最根本的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但他绝不仅仅是提高销售额或者产品性能的改进,也不仅仅是新产品或服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使竞争地位发生改观,希望在一种新的、更有利的某一点重新建立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决不能仅仅为顾客创造某种价值,还必须有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否则,技术创新就是战术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比如企业不仅追逐某种额外的销售额或者利润,还要有长期战略成功的谋划。有许多企业,他们虽然是技术创新的完成者,由于没有从战略高度考虑技术创新,导致企业战略或者商业失败,没有从技术创新取得更多的效益,甚至失去竞争优势。比如,英国的EMI公司创造了扫描仪,却没有构筑防御性的竞争优势,结果被模仿者抢去了市场。美国施乐公司是复印机的创新者,然而,80年代,日本的佳能公司却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所以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对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战略更重要。

从上面我们看出,技术创新战略是以创造新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为最高境界的,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目的。那么该如何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呢?该遵照怎样一种思维模式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者在思维模式甚至“世界观”上的差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还是应更加侧重企业的现有的资源?确实,市场对新产品有需求,我们不能轻易放弃机会,但企业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开发这种新产品时该怎么办?本文介绍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产业组织模式和资源基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基本模式的整合进行探讨。

2. 产业组织模式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还基本属于卖方市场,很多企业看准了这一点,抓住市场机会,选择一个行业,不断进行可能产品的技术创新,不断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迅速发展起来。例如当时的巨人集团、太阳神集团以及长虹、康佳、海尔等,这些企业都曾经辉煌过。当然后来有些企业由于公司战略的失误倒下去了,有些由于始终在较正确的轨迹到上运行,所以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到今天。可以说,这些企业在创业之初,在开发新产品、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思路上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围着市场转,即使企业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资源,也要获取资源以满足这种思路。应该说,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基本上采用的是产业组织模式。那么,什么是产业组织模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回顾战略管理学家对战略的产业组织模式的看法,他们认为,企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投资收益率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之外的环境特点,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与所选行业特点有关的因素。行业选择决策对企业投资收益率的影响比企业内部决策更大。因此通过行业特点和行业竞争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对行业规模经济、进入障碍、产品差异、集中度、替代产品等行业特点的分析就可以基本正确地判断一个企业可能达到的投资收益率,可以判断企业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技术创新。这些企业把企业技术创新的努力方向基本上建立在选择好的行业基础上,他们在企业战略选择上采用的是“机会带动”的增长方式。技术创新战略作为职能战略,是服务于公司战略的。采用产业组织模式的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仍延续了上述思路。他们的技术创新战略是“机会带动”的。

采用产业组织模式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有下面一些具体表现:

1.对新产品、新行业非常敏感,并且反映强烈。因为他们认为新产品、新行业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应该抓住这些机会。

2.注重应用开发,注重模仿。在竞争对手开发出新产品以后,由于跟进的需要,他们会马上进行模仿,以不放过可能的市场机会。而且,新的市场机会到来时,企业需要马上进入,所以他们的技术创新更侧重于离可商品化产品最近的应用开发,而不是注重基础。
  
3.注重引进,不注意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为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品不断被开发、新的行业也不断向这些企业招手,企业刚刚培育的研发力量面对新的研发需求束手无策,企业为了抓住市场机会,又会不断去企业之外挖掘满足条件的研发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随着企业不断进入新的领域,不断地扩张,其研发资源也不断地被引进,不断地扩张,企业始终难以培养核心能力。

产业组织模式曾一度为管理者所推崇。研究者也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这种模式的经济学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以及所选择的战略能否成功并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限制;
(2)在同行业或者同一行业层次上竞争的大多数企业一般控制着基本相同的技术创新资源和实施基本相同的技术创新战略;
(3)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资源在企业间是流动的,因此企业之间在资源方面的差异很快就可以被克服;
(4)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者都是理性的,都会根据预期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进行决策。

在此基础上,采用产业组织模式的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之前,首先要选择一个具有最大盈利潜力的行业,其次是能够根据这个行业的结构特点以及面临的市场机会考虑应推出的产品,进而制定和实施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而这些重要的选择都是理性分析和决策的结果。至于企业是否具备成功所需要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则是相对次要的,因为企业可以通过买卖从各种市场上获得它们。也许正是出于上述假设,那些采用“机会带动”增长方式的企业管理者在考虑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地进入新的行业的同时,并不认真地考虑自己是否有把握机会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需求或者机会对技术创新也有拉动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市场机会是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关联的。消费规模的扩张、结构的演变和升级与社会可供利用的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需要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内涵、集约增长,以使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于需求扩张的速度。而且,需求结构的衍变、升级与传统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的矛盾也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功能的加速换代,从而为社会提供多品种、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这种需求的变动不断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市场机会拉动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1)提供技术创新思路;(2)提供技术创新机会;(3)诱发企业创新战略。市场需求可能不仅仅为企业提供一次机会,因为市场需求可能需要多次创新才能实现,也可能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作为支持。对市场机会认识深刻的管理这应该对企业的产品有战略谋划,应该谋求依靠技术创新战略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4)诱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在市场机会多和行业竞争不激烈的时代,技术创新战略思维的产业组织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企业战略的理论对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在的许多大企业在创业之初几乎是依靠这种战略思维从零发展起来的。如海尔、TCL等等。产业组织模式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是:
(1)强调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尤其行业特点和机会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及途径的影响;
(2)强调行业选择、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产业组织模式存在着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和市场影响的局限性,并且忽略了企业内部因素,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创新能力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在我国90年代初,一些盲目多元化、过分多元化、过快多元化和过度多元化的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决大多采用的是产业组织模式的技术创新战略。以这种技术创新战略为支撑的企业出现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种战略思维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当前,海尔集团,特别是TCL集团在新产品的开发的速度和程度或者说广度和深度方面都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他们看到
(1)家电行业是渠道密集型行业,利用健全和可控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益,他们需要更多的产品品种数;
(2)家电行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产生许多新的机会,错过这些机会是很可惜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这两个集团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乃至企业发展战略时,是否对实施和支撑这种战略所需要的技术创新能力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产业组织模式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步骤是:

1.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分析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技术进步可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会,例如有什么样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或者新产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首先要确认企业可能获得收益的机会和企业应当回避的威胁,要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企业对市场、消费品和服务需求的预测在很大程度是在对外部因素变化的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的因素主要有:
(1)市场。主要分析市场给企业提供的机会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比如行业的尚未被开发的空白市场,比如早年的数字电视;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某行业新的需求,例如环保冰箱;薄弱市场,如农村彩电市场等。对行业而言,随着市场不断成熟,生产能力的不断过剩,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会使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平均利润下降。行业内部竞争的内容也会由集中在价格和质量转向价格、质量、性能、品牌、服务的全方位的竞争,能否推出新产品对企业能否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2)顾客。有几种情况:
①顾客现在的需求哪些还未得到满足,受以前或目前生产条件的限制,在产品数量、质量、花色、品种等各方面是否存在顾客长期以来都未得到满足的产品,如改革之初,我国存在大量的对家电产品的需求;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的提高,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也会提高,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对彩电的需求就是对原来黑白电视需求基础上,需求的提高;
③顾客未来的潜在需求,这需要预测、挖掘和创造。
(3)竞争。竞争的强弱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很大影响。竞争激烈时,就会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否则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就不会很强劲。比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水平就有很大不同。当然,如果企业能够及早意识到未来的激烈竞争而限于竞争对手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就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优势。
(4)技术。面对需求,企业必须考虑现有的国际技术发展水平能否有可能满足这些需求。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在哪些方面、什么时间可能获得突破?现有的技术发展对顾客需求的影响如何?那些技术是关键的?哪些技术是非关键的?等等。例如,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DVD已经可以转化为产品,很多企业看准了DVD的巨大市场,迅速上马生产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社会。社会是否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大背景。比如我国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就非常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6)经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顾客需求有重要的影响。
(7)法律。当地法律能否有效保护技术创新。如果能,企业技术创新后的利益就会有保证,企业就有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否则,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就会受到抑制。
(8)政策。当地政府是否给积极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提供了鼓励、保护措施,是否给与一定的税、费减免政策等。

企业要分析外部发展的这些趋势与变化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目标、范围、市场等方面的影响。这直接影响着将被开发产品的类型、技术的采用、市场定位和细分战略的性质、所提供服务的类型的选择等创新过程;影响着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的采用等生产过程;影响着企业的销售渠道、广告方案等营销过程。识别和评价外部机会与威胁能够明确企业应该制定的任务,设计实现长期目标所需要的战略。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是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础之一。也是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首先要考虑的一项内容。

企业要分析外部发展的趋势与变化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目标、范围、市场等方面的影响。这直接影响着将被开发产品的类型、技术的采用、市场定位和细分战略的性质、所提供服务的类型的选择等创新过程;影响着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的采用等生产过程;影响着企业的销售渠道、广告方案等营销过程。识别和评价外部机会与威胁能够明确企业应该制定的任务,设计实现长期目标所需要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是行业结构特点和企业内部因素变化的根本原因,分析和预测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化可以使企业战略管理者获得分析行业和企业的背景知识.宏观环境因素的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因素;宏观环境因素的预测就是预测关键因素未来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和性质(包括机会和威胁)。

2.行业与市场的分析。进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趋势分析。主要分析市场的潜力,分析各个主要产品或者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各个主要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特点和趋势,分析市场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会,例如有什么样新的或者还没有被发现或者满足的市场需求需要满足;也可以同时分析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两个方面因素进而发现机会,产生技术创新。迈克.波特教授关于行业竞争的观点是行业分析的有力工具。他认为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取决于其所处的行业盈利能力;而一个行业的盈利潜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下列五种结构性因素的相互作用:(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3)顾客(包括最终消费者和中间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4)替代产品的威胁;
(5)行业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五种力量模型可以帮助企业选择最有盈利潜力的行业,分析行业结构、竞争态势和获利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分析行业的竞争态势和顾客需求的特点,明确一个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由此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竞争战略并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

企业要根据宏观环境因素的分析和对自己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初步判断,分析行业竞争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战略和行业模式。在此基础上确认企业所面临的直接竞争机会和威胁,再看面对竞争机会和威胁要求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再制定技术创新战略。3.制定技术创新战略。企业对准备进入的行业进行行业结构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之后,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所想抓住的机会,明确企业应进入的行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及切入点、进入的进程、产品的选择等,进而制定企业相应的或者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

4.资源、能力的分析。企业根据自己所制定的技术创新战略,分析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寻找技术人员、调整组织、机制和文化等变量。如果资源与核心能力与现在所处行业的结构特点能够匹配,就要对这些资源与能力进行相应的调配与激励。否则还要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和能力培养的重点,或者依靠市场调整或者建立新的核心能力,使之与行业结构特点相匹配,并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

5.实施。根据有效和有效率地实施新的技术创新战略的要求,选择和采取一系列具体的行动。

3. 资源基础模式

技术战略思维的资源基础模式认为,一个企业为了追求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具有实力或者竞争优势比能够发现机会更加重要,因为最终能够把握机会并进行相应技术创新的企业还是有技术优势或者特长的企业。因此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是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是放在取得或者培养竞争对手所难于或者不可能模仿的技术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上。虽然资源基础模式是1995年以后才在西方国家流行起来的,但是在我国一些成功的企业很早以来已经按照这种思维模式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了。科龙电器公司早在1988年就已经成为我国冰箱行业销售额和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但是它没有在市场充满机会的时机实施不相关多元化战略,没有实施对冰箱以外产品的创新计划。反而积极在冰箱的制造规模、制造工艺和管理技术上不断创新,直到1993年,科龙公司才开始推出相关创新产品—空调和冷柜。正是因为科龙电器公司采用了资源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才是它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仍然可以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采用资源基础模式的技术创新战略,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企业首先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特别是要有核心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已有的竞争优势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的资源基础模式的经济学假设是:
(1)技术创新资源的稀缺和能力的难模仿性,企业的部分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不是可以随便或轻易地转移的,尤其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2)各个企业在创新产品上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他们在创新资源和能力上的差别,而不是行业的不同;
(3)同一行业的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和能力是不同的,其中最主要的不同可能是企业文化、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并且有些差异是很难或者不可能被消灭的;
(4)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主要是因为它拥有不断创新的独特资源和能力。

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意义在于创造竞争优势。一般地,我们可以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等几个方面。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使用和发挥会使竞争对手越来越难以模仿和学习。但不是所有的能力都有潜力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因为技术创新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的集成,其中有些能力较易通过引入外部资源或模仿获得,例如,支持新产品推出的制造能力中的设备生产能力就可通过购置先进设备和对工人进行培训获得;而有些能力是不能通过简单引入外部资源或模仿获得的,例如支持技术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就可能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应该看到,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从外部引入或可以模仿的技术创新能力,并无助于企业保持长久的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因为竞争者也可以通过市场购买获得同样的优势,也可以通过“反求工程”仿造创新产品。因此,在技术创新能力中真正能够为企业提供长久竞争优势的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也就是核心能力。

在市场机会少和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战略的资源基础模式以及相关的理论对指导企业回归主业,利用核心能力不断创新企业的核心产品,才能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发挥作用。资源基础模式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是:
(1)强调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资源,尤其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对制定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
(2)强调了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在分析企业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
(3)提供了进行企业创新资源、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资源基础模式技术创新战略的分析思路是:
1.确认企业的资源、能力及核心技术能力。在与对手的比较中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
2.行业和市场的分析。从发挥自己在资源、能力和核心技术能立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确认技术创新的机会。如果核心能力与现在所处行业的结构特点不匹配,就要寻找重新定义行业的可能,或者是寻找新的行业,并考虑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
3.外部环境的分析。
4.制定技术创新战略。从行业结构特点和核心能力最佳匹配的角度,制定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发挥核心专长要求的最有可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投资收益率的技术创新战略。
5.实施。

产业组织模式和资源基础模式看似只是考虑问题的顺序不同,其使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机会带动;后者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

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首先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然后再制定经营战略。其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可以创造社会需要,即提高社会需要的档次,扩大社会需要的范围,或者使潜在社会需要变成现实的社会需要,所以企业必须首先对技术的发展进行预测,把握技术的动向以及进行技术创新的可能性,然后才是基于技术创新的经营战略。例如索尼公司在获悉晶体管发明信息后,设想晶体管用于收音机的可能性,开始着手开发晶体管收音机,并获得成功。

4.整合的模式

产业组织模式最常见的问题是许多企业在发现机会的同时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和核心专长;选择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的同时,忽视了与此匹配的组织、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在重视抓住机会的同时,忽视长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技术创新的模式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新兴市场经济地区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她可以使企业在竞争相对不激烈的情况下抓住一些关键的技术或者市场机会。但是在行业发展和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使企业在战略的选择上出现盲动和短期行为。

资源基础模式最常见的问题是可能错过一些机会或者显得比较保守,但是从长远来说,这种战略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技术创新防止一些冒险的行动。这种战略比较适合于比较成熟或者机会比较少的行业或者市场。

通过对上面两种基本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种模式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因为行业的结构特点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产业组织模式更加符合市场机会多,而各行业的竞争有相对不激烈的时代,如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九四年以前的中国。相反,资源基础模式更加符合市场机会少,而各个行业都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

目前的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企业不应该不考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但是,即使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也不断为我们提供着诱人的市场机会,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出,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和资源基础模式是有冲突的。那么,能否将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和资源基础模式整合起来,发挥这两种模式的优势、回避他们的劣势可能是我们应该关心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整合两个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盈利能力中,大约20%是由行业因素决定的;大约36%来源于企业特点和战略行动;其余则是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和技术变化等。所以,如果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将上述两种战略思维模式有效地整合起来,就有可能不断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那么整合的方式又是什么呢?企业应从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出发,大胆寻求新的市场机会,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和符合行业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并不断创新。同时,又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和行业特点的变化,调整或者更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当新的市场机会来临时,企业对机会应该有所选择。因为新机会往往要求增加企业的创新资源,对于市场机会所要求的资源不可能由企业创新资源、尤其是核心能力衍生的时候。企业就应考虑放弃目前的机会或者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也就是说,企业要走出非限制性相关多元化的思路而以限制性相关多元化为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

由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整合模式技术创新战略的分析思路应该是:

1.企业愿景。考虑到企业战略的定义和正在从计划导向向愿景导向转变,技术创新战略当然应该包括承诺(包括定位、预期等)、决策(战略是一种计划)和行为(包括战略是一种行为模式)。其中承诺主要与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企业所制定的战略意图、企业的宗旨、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和竞争定位有关;决策主要与技术发展方向、核心技术、创新方式和途径的选择有关;行动主要与在遇到突发事件和新的机会的时候企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关。过去20年中达到世界顶尖级地位的公司最初都具有与其资源和能力极不相称的雄心壮志。他们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原因是他们拥有恰当的“企业愿景”,这种愿景包括了企业可望达到的领先地位以及企业发展所要依照的准则。Komatsu公司曾打算“包围卡特彼勒公司”,佳能公司要“冲击施乐公司”,本田公司努力成为向福特一样的汽车工业先驱。这都是企业愿景的表达。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很清楚自己的愿景,当然,这种愿景不能过于冒险,也不能过于保守。

2.市场和行业的分析(如前所述)。

3.企业能力的分析。结合宏观环境、行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分析,进一步分析企业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与对手的比较中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

愿景、行业和市场、企业核心能力是使三个相互影响的因素。企业制定创新战略是应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就是说,考虑企业的愿景时要结合对行业和市场、企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同样,在分析行业和市场、企业核心能力时也要结合其他两方面的考虑。对愿景、行业和市场、企业核心能力分析与确认的集成才可作为企业制定创新战略的基础。

4.制定技术创新战略。从行业结构特点和核心能力最佳匹配的角度,选择最有可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投资收益率的技术创新战略。如果核心能力与现在所处行业的结构特点不匹配,可以根据资源基础模式所坚持的发挥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寻找重新定义行业的可能,或者是寻找新的行业。如果选择在新的行业进行创新,企业就应该对准备进入的行业进行行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分析。如果核心能力与现在所处行业的结构特点不匹配,可以根据产业组织模式所强调的行业特点的重要性,调整资源配置和能力培养的重点,调整或者建立新的核心能力,并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

5.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蓝海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四次印刷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4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5季风:《技术创新成功案例》,西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6安德鲁.坎贝尔等编,严勇,祝方译:《核心能力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7大卫﹒欧文著,孙宁译:《企业成长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The Basic Models in Working out a Strate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stract: Important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strateg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even more important. How to work out a strate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l and resource-based model in the course of working out a strate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reover, discussions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models are also held.

KeyWord: strate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l; resource-based model; model of integration

责编:谢洪明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谢洪明 专栏

rss订阅
谢洪明(1971.1-),男,四川武胜人,汉族,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出站,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在站。曾先后赴意大利、台湾、澳门等地访问研究。谢洪明主要关注于企业战略网络与动态竞争管理、组织的学习与创新、跨国合资公司(IJV)的控制以及IJV的知识转移、创新管理问题等方面的研究,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查看详细
最新专题
进口鲜 玩转海鲜O2O

上海进鲜实业成立于2014年12月30日,其创办的O2O平台“进口鲜”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海鲜产品。在短短一年不..

首届优秀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最佳实..

.mod_B_1{background:rgba(0, 0, 0, 0) url("http://www.vsharing.com/bacohome/2015/cio..

    专家专栏
    李浩实现与PLM协同工作的三维零部件数据资源平..

    目前国内外不少企业和研究单位在建设完成以三维CAD、PDM系统为核心的产品研发平台建设后,将目光投向零部件数据资..

    AMT咨询浅析集团型企业的信息化商业价值

    国内管理咨询公司AMT信息化建设专家提出下几点关于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商业价值“营销”推进的方式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