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资本流动理论及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作者:shilly
2007/4/23 15:05:58
本文关键字: 案例交流 行业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因素作用,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处在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人才竞争压力的电力企业来说,以战略的眼光来抓好电力企业的知识管理,已成为电力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知识资本构成

        知识资本理论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1]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知识资本的构成进行了划分,其中最为人们接受的是斯维比(K. E Sveiby)的知识资本划分方法。斯维比将知识资本分为外部结构(extra structure)、内部结构(inter structure)和员工能力(employee capability)三部分,即知识资本的E-I-E结构[2]。其中,外部结构是指与客户和供应商相关的关系资本,它们构成企业的对外形象,这些资本中如商标、专利等能够成为企业受法律保护的资本;内部结构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文化、制度规范等知识资本,内部结构由员工创造而逐渐为企业拥有,所以它与员工个体既互相依赖又彼此独立;员工能力包括技术人员、专家、研发人员、营销人员等本企业员工能力。知识资本三项构成中员工能力是核心,内部结构为员工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

        2 知识资本流动特征分析

        相对于实物资本流动,知识资本流动具有以下特征。

       
(1)增值性

       
实物资本如原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是不断消耗的,其价值逐渐转移至产品中。而知识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被丰富、被充实,表现出增值性,即越使用价值越大。如工人在专业化分工中长期使用某项生产技术,其熟练程度和效率不断提高。

        (2)网络化

        实物资本在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价值链的形式,而如果将企业视为转移和转化知识的价值创造性组织,知识资本流动就表现出价值网络的形式[3]。在这个网络中,不同角色和关系的人相互作用(协作、分工)生产实物价值的同时,也生产出知识、创意等资本。

        (3)博弈性

        知识资本流动在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表现的作用是不同的,存在博弈性。一个人与他人共享知识时,在自己仍然拥有这部分知识的前提下也使他人拥有了这部分知识,所以对组织来说,知识共享使更多员工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组织的知识资本是增加的;而对于个人来说,知识共享也许意味着个人竞争优势的消失,所以员工有时会阻碍知识资本的流动。

        (4)创新性

        知识资本流动首先包括“转移”、“共享”[4]的含义,流动促进了知识交流,交流过程中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而且,“流动”还包含了“转化”的意思,隐性知识在流动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增加企业的知识资本。

        3 知识资本流动模型构建

        知识资本流动普遍存在于知识资本构成之间及其内部,如将营销员工的营销技能知识文件化,上升为组织知识,就是员工能力转化为外部结构的一种形式;又如企业员工交流生产技能就属于员工能力内部的知识资本流动。企业的知识资本流动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给出了9种知识资本的流动方式,模型中心的知识资本构成交集部分代表企业价值,表明知识资本流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创造。


 
        (1)员工间的知识转移

        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组织内员工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什么样的环境有益于创新。要促进员工间的知识转移最重要的是在组织内建立相互信任的协作氛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团队式的工作方式、就业培训、工作轮换、师徒制等。

        (2)员工至外部结构的知识转移

        关注员工如何改进客户、供应商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能力。员工可以通过帮助客户熟悉产品相关知识、克服企业拖延、混乱等官僚主义、与客户进行换位思考、举办产品讨论会等方式,建立企业良好的客户关系和供应商关系。

        (3)外部结构至员工的知识转移

        员工能够从客户与供应商的反馈中获得产品质量、创意、技术等知识,前提是企业内外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例如,Betz实验室的员工经常参与到客户的质量管理团队中[5],以更好的理解甚至参与到客户需求中,公司对这部分知识产生的回报单独进行评估并奖励相关员工。

        (4)员工能力至内部结构的知识转移

        这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和采用的知识资本流动方式,很多企业希望通过建立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使员工个体知识逐渐转化成组织知识,使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成组织的显性知识。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Intranet、文件处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信息技术促进员工知识在组织内的共享。

        (5)内部结构至员工能力的知识转移

        过程(4)中有员工流向组织的知识对其他员工来说只是一种“信息”, 后者必须通过学习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相当于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提出的知识转化螺旋模型中的“内化”阶段。这个过程有时还意味着创新,个人在各种公理、定理、原则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形成新的知识。

        (6)外部结构内的知识转移

        企业客户之间会传递怎样的信息?产品的使用情况如何?怎样促进客户、供应商等之间的沟通以改进他们服务客户的能力?这是外部结构内知识转移关心的问题。Berrett-Koehler图书出版公司定期举行包括经销商和作者在内的讨论会,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此外,组建知识联盟、提高供应与服务质量、改善组织形象等措施也有助于外部结构内的知识转移。

        (7)外部结构至内部结构的知识转移

        关注企业能够从外部获得怎样的知识,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企业在流程、产品、装备等方面的能力。为此,企业必须能够理解客户投诉,在产品研发上组建研发联盟等。

        (8)内部结构至外部结构的知识转移

        关注组织如何运用流程、产品、装备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客户、供应商等的能力。安永公司(Ernst & Young)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名为“Ernie”的数据库,客户可以将自己的案例输入数据库,也可以查询安永其它的咨询项目已获得相关知识。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产品追踪、电子商务、Extranet建设等提高提高对客户和供应商的响应能力。

        (9)内部结构内的知识转移

        内部结构是企业的“骨架”,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流程管理、建立信息系统以及改善办公布局等,将流程、产品、制度等有效的集成起来,使得企业内部运行顺畅而有效。

        (10)将价值创造最大化

        这是所有知识资本流动的最终目标所在,企业必须以全局的视角将上述九种知识流协调统一起来,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例如,企业投资建设旨在鼓励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而如果缺乏信任和合作的企业文化,大家分享的只能是“信息垃圾”;又如,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奖励制度无疑会大大降低员工知识共享积极性。

        知识资本流动模型的建立为企业管理知识资本指明了方向。企业可以以此为标准考察知识资本各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情况,结合发展战略进行优势与劣势分析,进而从多方面入手提高知识资本管理水平。

        4 电力行业应用

        电力企业的知识资本是指从电力行业相关领域信息和企业经营运作过程记录中过滤、提炼及加工而得到的有用资料。电力企业知识的本质是嵌入在企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协作性核心竞争力。在电力市场形成后,电力企业的要素也发生了变化,在人、财、物、产、供、销这些最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信息流、物流、现金流、工作流等等,已经不能再静态地看一个企业了。电力企业如何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凸现自身核心的竞争力,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就取决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否形成自身有独立性的系统化的核心知识。

        电力企业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采取以知识资本管理为中心的多项措施,如图2所示。

 

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员工能力基本涵盖了电力企业所有的知识资本领域,面临日益深化的行业改革,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引入知识资本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不断提高内外部知识资本管理能力,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识资本竞争力。

        5 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对知识资本的有效管理,而就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而言,对于知识资本流动的研究,要比对知识资本存量等静态指标进行分析更为有意义。本文通过研究知识资本相关理论,分析了知识资本的流动特性,希望为电力企业提高知识管理能力提供借鉴。

       

责编:shilly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奔跑吧!企业级移动应用

2013-2014年,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在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发力;BAT纷纷进入,不断拉低移动应用门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企业已经意识到移动互..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