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在快速致富的思维引导下,加之缺乏必要的监管,势必会走搀杂使假的道路,怀着漏网之鱼的侥幸心理,不断的变本加厉,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过记住“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两个疑问: 所谓国际品牌在中国生产的奶粉,奶源有多少是采购自国内的?请作者拿出证据。恰巧就是因为对中国初级乳品供应商(奶农,奶站,工业奶粉加工厂)的不信任,导致洋奶粉无法在国内采购而转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样政府监管严厉,企业规范经营的地方采购。 奶粉和一般消费品的本质不同于其质量为王,营销其次。换言之,营销做得再好,忽悠再到位,只要出一点质量事件,所有的营销结果都为零,是为1-100=0.
还是体制问题。这些企业实际上是各地“官办”。企业负责人的短期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品问题
国内的商家只看到眼前自己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消费者及以后的利益,所有会造成今天的状况。
小生以为应该是企业的“方针”、“政策”其本身或者执行出了问题。战术与策略都是为方针、政策服务的,低价、利润低根本不是根本原因,人穷志就要短吗??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事情本身的规律与特点。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什么屁话呀...时间再紧,任务再重,有些事情还是要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国内行业的快速竞争和国内大多的价格敏感性客户导致了这一结果。 要占领市场就要抓住大部分客户,就要在价格上有优势,就要控制成本,这是国内大部分行业这一阶段的现状。国外的产品主要强调卖点,抓高端客户,因为在市场营销中,这部分的利润率最可观,所以他们的重点在质量、特色以及创新上,这就与国内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方向。国内企业在价格竞争中所承受的压力会慢慢分散到成本控制的部门中,主要是供应链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压力越大,各个环节越接近所谓“标准”的底线,或钻“标准”的空子。国家应该不断的关注这个部分,控制并不断的更新“标准”,企业才不会有跨越“雷池”的机会。可以想想,这次事件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蛋白质含量“标准”的检测机制,企业钻了这个空子,利用了检测方法的漏洞,才形成了这次的事件,背后的原因想必也可以让大家思考一下。
大家还没看到事实真相嗎? 有问题的企業採購系統是否存在回扣等贪污因素?其中品質检验IQC也是否与採購掛勾,讓渗了料的原料混进來?那出货检验及其它部门的責任呢?這些事情衹要一句业界"潛规则"就可打發掉? 企業内部控管要從"企业倫理"重新出發!企业社会责任衹是其中一環節而巳!
这是情景所迫 有时候很不得以
声明:在本网的文章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均为网友言论,不代表畅享网观点。
拨打400-698-9918
立刻联系您身边的IT顾问,获得专业梳理(节假日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