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于商业本份,你就是在践行互联网思维

来源:虎嗅网  
2014/5/26 14:19:21
互联网给了我们最得力的武器——社会化营销。其实不仅仅是技术本身,互联网为我们培育的极具个性、崇尚自由、感受至上的整整一代人,是培育颠覆创新最富饶的温床。

本文关键字: 互联网 思维
网上有个段子,调侃正值互联网风光的这个时代:化缘的改叫众筹,算命的改叫分析师,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改为可穿戴设备,IDC都自称云计算,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放高利贷改叫资本运作,借钱给朋友改叫天使投资 ……
 
这其中,互联网思维作为曾经风光无二的热中之热,受过好一番吹捧或批判,再经类似“用互联网思维去蹲个茅坑”这样的调侃,终于还是烂了大街。
 
任何潮流都有泡沫,任何泡沫都会破裂,只是有些人能看到泡沫之下势不可挡的力量,并且顺势而为,而有些人,则习惯了在一堆泡沫上指点江山,以“泡沫一定会破裂”这样的伟大发现来宣示自己是多么明智、冷静和高瞻远瞩。
 
其实,也许那正是一种心虚彷徨的表现。任何抱残守缺者,面对新生事物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都不自觉地沦为简单的怀疑论甚至阴谋论者。
 
之前写过不少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文章,尽管人们已经觉得耳朵要磨出茧子了,我还是想再次表明态度:时代变革,大势不可逆!
 
只是,我很想破开一堆泡沫,透视一下真正潜流的力量。
 
先看看那些泡沫吧。
 
所谓泡沫,在我看来就是认识的误区,而误区的形成,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比如很多弄潮儿们,将互联网思维当做可以斩破一切旧思维的利器,怀揣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的勇气,大有“革命者”的豪情万丈,殊不知真正能被大风吹上天的猪也就屈指可数的几只,大多数,甚至连围栏都冲不破。而另一些人,则将互联网思维简单理解为互联网企业的思维,固执地视其为传统商业社会的对立,并且寻找一切谓其“小儿科”的证据,他们同样只是见其表而非其里,难道就不能殊途同归?也许只因你地道伦敦腔而人家习惯了美语而已。还有不少人,虽不至于将传统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对立起来,但把互联网思维与营销或商业模式划上等号,并且几乎机械地套用各种和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方法和手段,多少有些盲目和偏狭。
 
其然若此,用户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免费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等等,不就是传统商业逻辑中的以客户为中心、品牌和口碑效应、精准营销、价值链思维吗?
 
只不过,同样是面粉,面包和馒头能一样吗?
 
其所以然,我先下个结论:因为种种显而易见的原因,互联网无论作为技术手段还是思维方式,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冲击之势,让传统商业回归本份——为客户(或用户)创造价值,而之所以能够回归,盖因其最“致命”的武器,即对信息壁垒的坚决打破。
 
没错,我是说,这是一种回归。
 
事实上,就像那句经典: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的商业逻辑“特色”太久,不知不觉偏离了正道,幸逢互联网风潮,打破了各种信息壁垒,才让我们重又辨清方向,就这么简单。
 
想想看,在传统商业环境里我们都做了什么?
 
首先是营销。但凡做产品的,无论你产品好坏,都要通过各种渠道把“价值”输出给客户。因为无法直面,所以很难信任,与渠道同体的关系网络成为最直接甚至唯一的信任来源。渠道建立起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纽带,总代,一级代理,二级代理,经销,分销,无数的中间环节在“帮”你卖出产品,可结果呢?不管两端、只管倒卖的渠道成了王者,王者之下,你离用户越来越远。就算你再誓言甚至奉行“以客户为中心”,也无法跨越这道鸿沟。渠道或许能成就你,但同时也在毁灭着你。而且,这种因渠道(单一关系)建立起来的产品与客户之间的连接非常脆弱,特别是在信任匮乏的中国社会,渠道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他的,甚至独立为王,今天你是渠道,明天可能就因世事变迁而链条断裂。信任关系的不稳定,直接导致的就是,客户“上当受骗”花冤枉钱,企业“坑蒙拐骗”卖出产品,对接其间的不是真正的价值,只是简单粗糙的“买卖”。当然,看到中间环节带来的弊端,你打算自建渠道,问题是,专注与分工同样重要的商业社会,又有多少企业能像戴尔那样既有实力又合时运呢?更何况,渠道作为既得利益,又怎肯轻易放弃能带来垄断价值的信息壁垒?
 
除了渠道营销,广告也是一种制造信息壁垒的大杀器。我们看到太多“谎言说上千遍就变成真理”的案例,那些靠名人代言和媒体操弄来大行“洗脑”的广告营销,说到底,就是借信息单向传播的不对称而从中牟利。对企业来说,其实也无奈,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实际上就是掌握着渠道,渠道隔断产品与用户,傲慢地传播甚至生造只利于“买卖”而非用户的少之又少的信息。这就是垄断,信息壁垒恰是其最大的幕后推手。
 
外部壁垒森严,内部岂能独善?对企业来说,无论初衷如何,看似对客户价值的传递,最终都会沦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利润追求。不是有句老话吗,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盈利。与营销体系同在的信息壁垒,疏远了客户,同时也蒙蔽了自己,企业不是在满足客户需求上用心着力,而是在自上而下建立可规模化、具资源和能力优势、稳定可控、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形态上殚精竭虑。于是,层级化且交错复杂的组织,界限分明的研供产销体系,集权式的治理架构,导致战略与执行脱节,决策与市场偏离,产品周期越拉越长,与客户需求的距离越拉越大,无可避免地,企业患上了大公司病(或者根本没做大就恶疾而终),就此沉沦。此种情形,信息壁垒既是恶因,也是恶果。
 
以上种种,其实都是工业时代在特定环境(比如当下中国)所表现的特征。因为稀缺,无论资源还是能力,一旦形成规模,就会制造壁垒(而且往往是权钱交错),继而通过壁垒获取垄断利润。横亘在用户与产品之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客户为中心?恐怕只能是嘴上说说而已。
 
也有做的好的。有些企业,也许并不大,却是真正贴近客户的,围绕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开展业务,注意产品与服务质量,注重品牌和文化,踏踏实实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他们是我们常说的“小巨人”,或者至少是具有优良潜质的。
 
这和我所说的因信息壁垒而导致种种弊端的传统商业并不矛盾,恰恰相反,正因为这些“小巨人”们在尽力打破着信息壁垒,让自己回归商业本份,才能取得不同于“特色”的好的成绩(甚至反倒在歪曲了商业本份的大环境下显出了另一种“特色”)。而且,越是接近消费市场,越是以服务取胜的,才越能真诚面对客户——以打破壁垒来取得信任。想想看,为什么高喊互联网思维的往往是卖肉夹馍的、卖煎饼果子、开饭馆、卖计生用品,甚至谈恋爱的?为什么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传统大佬如万达、格力们却在唱衰互联网思维?后者已然是信息壁垒的既得利益者,而前者,光脚不怕穿鞋的,互联网给了他们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来赢得市场先机的难得的机遇。
 
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成功很简单,先不论规模大小,无论走多远,能记住为什么出发就成了。
 
当然,“小巨人”或准“小巨人”们即便如此,其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也难免会彷徨和不安。也许你以与客户建立毫无沟壑的信任关系为荣,但还是要明白,信息壁垒不是只存在于双方,你和社会,客户与社会,客户与客户,所有这些利益相关方之间,都可能存在错综复杂的信息壁垒,加上客户本身在变——难道互联网对他们没有影响和冲击?你的任何怀疑、疏忽、偏差和滞后,都可能让单线条的信任关系变得不确定。所以说,安逸的时候,一定要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在温水中泡澡的那只青蛙。
 
出发不难,远行不难,有心去想此行目标也不难,但真正有能力记住初衷并不断调整偏差的,最难。你说你在践行真正的商业之道,但你能保证一如既往吗?
 
当我们再讲“企业的终极目标是盈利”时,是否能想想,如果企业不把实现价值(无论是客户价值、企业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盈利从何谈起?所幸,互联网给我们送来了面包,让我们终于意识到原来面粉可食,并且再也不必天天啃馒头了。
 
我说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正途的回归,更重要的,这种回归并非原地打转,而是以前所未有的时空拓展来完成的一次华丽的螺旋式上升,是量变积聚之后的质变。所以说,它是大势,绝不可逆。
 
而促使质变发生的,就是既往的各种信息壁垒正被全面而彻底地打破。互联网让商业本份从信息壁垒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必然;互联网又给打破信息壁垒完成商业救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它是因,它更是果,这种因果相宜的关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思考着“新型”的商业逻辑。
共2页: 上一页1 [2]
责编:李玉琴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